章九十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二十一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冠入龍門,總兵官郤永等敗之。儀進右副都御史。尋以築邊垣,賚銀幣。寇自萬全右衞入,遊騎犯完、唐。奪俸二級。考察拾遺,貶一官。已,勘上失事罪,貶秩如初。久之,除肅州兵備副使,協巡撫楊博徙哈密遺種於境外。稍遷右參政,復拜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未行,俺答犯京師,詔儀馳鎮通州。仇鸞部卒掠民貲,捕笞之,枷市門外。鸞訴於帝,逮訊斥為民,卒。隆慶初,子緘訟冤,復官賜卹。
緘,官按察使,分巡遼陽,以知兵名。
王學夔,安福人。正德時,以吏部主事諫南巡,跪闕下,受杖。嘉靖初,奏請裁戚畹,又申救言官。歷考功、文選郎中,廉謹為時所稱。嘗撫治鄖陽。有偽稱皇子者,諸司議用兵。學夔曰:“妄豎子耳。”密捕致之闢。累遷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隆慶、萬曆間,存問者再。年九十四卒。贈太子少保。
曾鈞,字廷和,進賢人。嘉靖十一年進士。授行人。擢南京禮科給事中。時四方銀場得不償費,且為盜窟,鈞奏罷之。
鈞剛廉疾俗。首劾罷參贊尚書劉龍。已,劾翊國公郭勳、禮部尚書嚴嵩。未幾劾工部侍郎蔣淦、延綏巡撫趙錦。最後劾罷江都御史柴經。直聲震一時。
出為雲南副使。兩司詣黔國公率廷謁,鈞始正其禮,且釐還所侵麗江民地。遷四川參政。黔寇亂,撫定之。屢遷河南左布政使。三十一年以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徐、邳等十七州縣連被水患,帝憂之,趣上方略。鈞請浚劉伶台至赤晏廟八十里,築草灣老黃河口,增高家堰長堤,繕新莊等舊閘。閲數月,工成。進工部右侍郎。治河四年,入為南京刑部右侍郎。久之,乞歸。家居十餘年卒。贈刑部尚書,諡恭肅。
贊曰:鄭嶽等居官,歷著風。箴主闕,抑近幸,本末皆有可觀。斤斤奉職,所至以治辦聞,殆列卿之良歟!唐胄論安南,切於事理。歐陽鐸之均田賦,惠愛在民;令久於其任,幾與周忱比矣。
部分譯文鄭嶽,字汝華,莆田人。弘治六年(1493)進士。授官為户部主事,改任刑部主事。董天錫和錦衣千户張福一同判決囚犯,張福坐董天錫上方,鄭嶽説這樣不合體統。並説“:糾察彈劾並不是鎮守太監的職責,但董讓這樣做了。太常寺本屬禮部管轄,而崔志端專權獨斷了。朝廷內外效尤,將更加肆無忌憚。”因而忤逆聖旨,而被拘囚入獄。尚書周經、侍郎許進等為他求救,皇上不聽。杖打贖罪後才復職。
不久進為員外郎。許進在大同督師,皇親國戚討厭他的剛正方直,謀議找人代替。被罷職的總兵官趙永謀求起用,而京軍屢次出擊但無建樹。鄭嶽説許進不可代,趙
永不可用,京軍不可出。朝論認為鄭嶽是對的。
遷湖廣僉事,歸還嚴宗藩侵佔的民地。施州夷民相互仇殺,有司告他們反叛。鄭嶽整治其頭目,其餘的人都被釋放遣走。荊、嶽兩地發生饑荒,鄭嶽勸富民捐出糧食,放鬆河泊令。屬縣有運糧遠方衞所,一般花兩石才能運到一石。鄭嶽用一石的錢給衞所,而留糧以備救濟,百姓於是獲得救護。
正德年初期,升為廣西副使。土官岑猛應當調往福建,但他據守在田州不肯前往。鄭嶽答應為他上奏改在近地為官,岑猛於是請求自己效力。不久鄭嶽改派廣東。遷江西按察使,就地調任為左布政使,寧王宸濠強取民田計有億萬,人民建立寨子以求自保。宸濠想出兵攻擊,鄭嶽堅決認為不可。正巧提學副使李夢陽與巡按御史江萬實相互攻擊,鄭嶽奉命去調查處理這件事。李夢陽捉拿鄭嶽的親信官吏,説鄭嶽的兒子鄭氵雲接受賄賂,想以此來要挾鄭嶽。宸濠因助李夢陽上奏這件事,將鄭氵雲拷打囚。巡撫任漢有顧慮不能做出決斷,皇帝派遣大理卿燕忠會同給事中黎。。察問。燕忠等上奏鄭嶽之子的偏私有跡可查,而李夢陽挾制撫、按,都應當受到貶斥。於是鄭嶽被罷官為民。宸濠衰落後,朝廷內外都推薦鄭嶽,任鄭嶽為四川布政使。鄭嶽因孝事在身而未赴任。
世宗初年,鄭嶽升為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剛剛二個月,詔封為大理卿。嘉靖元年(1522)冬天,鄭嶽向皇上獻言説宦官犯法者,應當任憑部院審理,不要由宮中判決,皇帝不能聽從他的話。皇帝多次生病,鄭嶽請求皇帝遵循聖祖寡慾勤治的古訓,後宮有一定的規制,房事有一定的時間安排,而退朝卻去文華殿,裁決章奏,暮還宮,以養壽命之源。皇帝説知道了。不久到甘肅處理士兵叛亂之事,總兵官李隆等人都伏罪。回到朝廷以後,因災異發生陳述刑獄失平八事。
不久遷為兵部右侍郎。當時“大禮”未定。鄭嶽説如果尊崇兩位先考不太合適,就稱考宗廟號,不要稱伯考,以便稍稍保留些正統之意。大學士石王缶請求皇帝聽從鄭嶽的建議。皇帝深切地責罰了石王缶,奪去鄭嶽官俸兩個月。後轉為兵部左侍郎。鄭嶽請求罷免山海關税,皇帝不准許。中官崔文想用他哥哥的兒子當副將,鄭嶽認為不可以。寧夏總兵官仲勳到京師行賄,御史聶豹據風聞揭發鄭嶽。鄭嶽自己表白無辜,於是請求退休。回到家鄉十五年後死去。
唐胄,字平侯,瓊山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授官户部主事。因父喪回家鄉。劉瑾指斥諸位服喪期滿而不赴任者,因此剝奪他的官職。劉瑾被誅,朝廷召用唐胄,唐胄因母親老衰而不出任官職。
嘉靖初年,唐胄以故官起用。他疏諫內官織造事,請求為宋朝死節臣趙與珞追封諡號併為他立祠。進而升為員外郎,遷廣西提學僉事。命令土官和瑤、蠻等都送子入學。升為金騰副使。土酋莽信殘暴,唐胄用計將他擒獲。木邦、孟養兵,唐胄遣派使者前往宣諭,木邦於是獻地歸服。唐胄屢次遷為廣西左布政使。官軍討伐古田賊寇,久戰無功,唐胄派遣使者對賊寇進行安撫,賊寇首領説:“是前唐使君讓我的孩子入學的。”於是自動解除了武裝。
他升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南、贛,轉到山東。遷為南京户部右侍郎。十五年(1536)改派到北部,升職為左侍郎。
皇帝因安南久不進貢,準備對它進行討伐。郭勳又很贊成。皇帝下詔派遣錦衣官詢問情況,中外嚴兵待發。唐胄上疏規勸説:“今之事,若只想他獻貢,那麼兵不必用,官也不用遣。若想討伐它,則有七項不可,請允許我一一陳述。
“古代帝王不用治理中國之法治蠻夷,所以不征討安南,這已寫進《祖訓》之中。這是第一點。
“太宗已經消滅黎季睺,求陳氏後人不得,才不得不設立郡縣。後來兵戰連續不斷,仁廟總是以此為遺憾。章皇帝成先志,棄而不守,今應當一概遵循。這是第二點。
“外夷紛爭,是中國之福。安南從五代至元朝,更換過曲、劉、紹、吳、丁、黎、李、陳八姓,屢興屢廢,因而嶺南對我們無多少威脅。現在它們相互紛爭,正可不理睬,如何殃及百姓以威小丑,割心腹以補四肢,有害無益。這是第三點。
“如果説中國的近境,應當乘其混亂而取之。我考察了馬援的南征,深入泊,士兵死亡將近一半,所立的銅柱作為漢的邊界,乃近在現在的思明府。先朝雖然嘗試平定它,但是多次收服又多次叛亂,中國消耗的士、馬、物計有數十萬,竭盡近二十多年的財力,僅僅只得到數十郡縣的虛名。況且還有討伐而沒有攻克的,像宋太宗、神宗、元憲宗、世祖朝就有這樣的故事。這可以作為借鑑。這是第四點。
“外邦向我們進貢,對他們有利。一是向我們進獻以威其鄰,一是與我們互通貿易以足其國。所以現在他們雖然發生兵亂,還累累進奉表箋,準備地方特產,叩頭請求送入,守臣因姓名不符而將其退卻。這是他們想進貢而做不到,不是違抗不進貢。因為這件事去責備它,則言不順。這是第五點。
“興師則需要軍餉。現在四川有采木工程,貴州有凱口兵事,而兩廣積儲數十萬,一概都耗費在田州岑猛戰役上。又屢次興辦大工程,所有軍儲都用在這上面,現在興師十萬,用什麼來供給呢?這是第六點。
“但我所憂慮的,還不止於此。唐朝的衰落,是從明皇徵南詔這個戰役開始的。宋朝的衰敗,是從神宗討伐遼這個戰役開始的。現在北方敵寇逐漸強盛,佔據我河套。邊關兵卒屢次叛亂,毀壞我藩籬。北方憂患正多,又啓南征之議,倘若遇有不測,誰能擔任這個罪過呢?這是第七點。
“錦衣武人,對大局不明白。倘若對是非的事實稍有歪曲,將導致安南不服,反而足以損害我們的威嚴。即便下令按問得到實情,那麼討伐不行,不討伐也不行,這樣進退都無憑藉,那麼該怎麼辦呢?而且現在嚴兵待發的詔令才剛剛下達,但徵求騷擾的危害已經顯出來,這個憂慮不在外夷,而在我們邦域之中。請求停遣勘官,罷去一切徵調,那麼天下幸甚。”奏章下到兵部,兵部請求聽從他的建議。聖旨説:等勘官回來再重新議論。第二年四月,皇帝決計征討。侍郎潘珍、兩廣總督潘旦、巡按御史餘光相繼阻諫,都沒有被採納。然後派遣
伯温前往,終於撫降了他們。
郭勳為祖父郭英請求以功臣身份附祭祖廟,唐胄上疏諫爭。皇帝想祭祀獻皇帝於明堂,配祀上帝,唐胄極力諫言不可。皇帝大怒,將他下詔獄進行拷問,削去他的官籍後讓他回到家鄉。後遇赦復官,不久死去。隆慶初年,贈右都御史。
唐胄忠直有孝義之心,好學多著述,居官有原則,是嶺南人士之冠。
李中,字子庸,吉水人,正德九年(1514)進士。楊一清做吏部尚書,多次召李中應言官試,李中不到。
等到李中授官工部主事時,武宗自稱為大慶法王,在西華門內建立寺院,用番僧做主持,朝廷羣臣都不敢言。李中封官才三個月便抗言上疏説“:以往逆臣劉瑾竊權,勢焰囂張。陛下既已覺悟,誅之無赦,聖武可謂是卓絕的啊。現在大權未收,皇儲位未立,義子未革除,紀綱益鬆弛,風俗逐漸變壞,小人逐漸升官,君子逐漸引退,士氣逐漸委靡,言路逐漸關閉,名器逐漸被輕視,賄賂逐漸免費,禮樂逐漸荒廢,刑罰
益氾濫,民財
益殫竭,軍政
益增加弊端。劉瑾已經被誅,但善治仍一無可舉,是因為陛下受異端蒙惑的緣故。至於
掖嚴厲幽深,豈能容得異教與宮人雜居。現在在西華門內建寺,招番容僧居住,每
相與聚處。異言
益繁盛,忠言
益遠去,取捨顛倒,舉措背離常理。政務廢弛,是因此之故。乞望陛下翻然悔悟,摧毀佛寺,逐出番僧,妙選儒臣,朝夕勸講,攬大權以杜絕天下的
,建儲位以立天下之本,革義子以正天之名,那麼所説的振紀綱、勵風俗、進君子、退小人諸事項,可以依次舉行了。”皇帝大怒。李中將有不測之罪,因大臣營救才得免。過了一
,皇帝下旨將他貶為廣東通衢驛丞。王守仁按撫贛州,邀李中參與他的軍事。預備討平宸濠。
世宗登位,恢復李中原有官職。未上任,升為廣東僉事。再遷廣西提學副使,以身為教。從諸學生裏面選擇高等級的集聚在五經書院,五一次登上學堂講解疑難。三遷廣東右布政使。忤逆了總督和巡撫御史,因而説李中不稱職,應當罷去職務。霍韜署吏部事,説李中素有廉節有才望,應當留任。正巧政府有不喜歡李中的,李中被降為四川右參政。
十八年(1539)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這一年收成不好,下令讓農民捕捉蝗蟲,政府加倍付給糧食,因此蝗蟲滅絕而飢餓的人得到救濟。李中擒獲惡盜關繼光,鄰境攘奪李中的功勞,李中不與他爭辯。進升為副都御史,總督南京糧食儲備。御史金燦按撫四川時,曾經推薦過李中。李中不謝他,金燦為此懷恨他,至此他摘取李中的一些事情誣告他。朝廷剛剛議調李中時,李中死去。光宗時,追加諡號為莊介。
李中守官廉潔。從廣西回到家鄉,想用米飯招待客人,從鄰家借貸糧米。米借到後,又沒有柴薪,準備用浴器燒火做飯。客人等到天暮黑,竟還不能吃到飯而告辭走了。李中少年時跟同鄉楊珠學習,既而將楊珠學説擴充,使他的學術沉潛邃密,學者稱李中為谷平先生。他的學生羅洪先、王龜年、周子恭都能傳承他的學術。李中的同族人李楷,又傳承羅洪先的學術。
歐陽鐸,字崇道,泰和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授官行人。向皇帝上書極力論討時政,沒有得到批覆。出使蜀府,王厚禮贈他,他不接受。歷任工部郎中,改派到南京兵部。出任延平知府。搗毀祠數十百所,用這些材料修補學宮。司禮太監肖敬的家奴殺人,被他繩之以法。調到福州,討論均徭法説:“郡府有很多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又有很多田產。黎民百姓有田產的人沒有幾個,而勞役則都是由黎民百姓負責。請求分出他們的一半勞役由士大夫負擔。”士大夫都不願意。因巡按御史汪珊極力支持這件事,這項建議才得以實行。
嘉靖三年(1524)升為廣東提學副使。累遷南京光祿卿,歷任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蘇、松兩地民田相差不太大。最少的一畝負擔五升,最多的達到了二十倍。歐陽鐸下令讓賦最重的農民減少耗米,分派輕資;最輕的求取本,增加耗米。暗中對賦税減輕或加重,使賦税達到均衡。推收田賦,
據田圩而不
據户,讓詭名寄託者無地容納。州縣的荒田有四千四百多頃,年終勒令農民償賦。歐陽鐸用所清理出來的漏賦和其他剩餘的零數來彌補。議論徭役及裁郵置費共有數十百條,百姓都稱便利。遷南京兵部侍郎,又升為吏部右侍郎。九廟發生火災,他自己陳請離去。
歐陽鐸有文學素養,內行修潔。做官雖然通顯,但家裏卻很冷清。死後,贈工部尚書,諡號恭簡。
潘壎,字伯和,山陽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授官工科給事中。格剛決,彈劾無所迴避。論判諸大僚王鼎、劉機、寧杲、陳天祥等人,多被皇上採納。
乾清宮遭火災,潘壎向皇帝上疏説:“陛下登位九年,治理效果未實現,災祥迭相出現。我希望皇上不是安全的住宅不居住,不是大道不經由,不是正人君子不親近,不是儒術不崇尚,不是大閲之禮不觀兵,不是執法不成獄,不是骨之親不讓干預政事,不是汗馬功勞不濫加賞賜。我聽説陛下喜好謔戲。臣認為入內廷有琴瑟鐘鼓人倫之樂,不必以遊離宮外為歡,不必以狎戲眾小人為快啊。出到外廷,華裔一統莫不都是您的臣妾,不必收朝廷官員做私人,不必集遠人為勇士。聽説陛下好佛。臣認為南郊有天地,太廟有祖宗。賜給福礻止
來福祿,佛能夠做什麼?番僧可以逐出而度僧也可以制止。聽説陛下好勇、好貨、好土木。臣認為誅鋤
遏止叛亂才是大勇,用不着馳馬試劍以自勞為勇。三軍六師是大武,用不着邊將邊軍呼擁以為威武。地方物產隨時納貢,皇店做什麼用?市井繁盛,內市做什麼用?阿房宮壯麗,古人以為是泥土瓦礫碎石,何況養豹呢?金碧輝煌,古代以為是塗膏抹血,何況供佛呢?這些數種愛好都是可以廢止而沒有廢止的啊。”疏章呈入,沒有下文。
正德十一年(1516)正月,向皇帝上書説“:陛下剛剛登位時,血氣未定,禮度時有超越。而今年歲正盛,更弦易轍,則正是時候。昔年太甲在桐居住,處於仁而遷於義,不失中興。漢武帝下輪台的詔書時,年紀已經有七十,猶為賢明之主。況且陛下的過失沒有超過太甲,悔悟又比漢武帝早,何錯不能改,何功不能建呢?”當時武宗想拆毀西安門外的民居,有所興建。潘壎和御史熊相、曹雷又深切諫阻,皇帝均不答覆。
三次遷官至兵科給事中。右都督倫因為附隨劉瑾而被論判處死,剝奪他的世襲蔭庇的特權。
倫曾經對錢寧有恩德,依靠錢寧為內援,
倫的兒子請求恢復世襲。潘壎等人力爭反對,而錢寧從中做主,息止他們的奏請。很快皇帝就下旨將潘壎和吏科給事中呂經各進官一級,從朝廷調出到外地,舉朝都
到震驚。給事中邵錫、御史王金等人都上章請求將他們留在朝廷,但沒有結果。於是添注潘壎為開州同知。
嘉靖七年(1528)加官為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潞州巨盜陳卿佔據青羊山進行叛亂,山西巡撫江、常道先後討伐敵賊但未見成效,於是命令潘壎會剿。潘壎與常道謀劃説:“敵賊佔守天險,難以陣攻。現在合諸路兵士夾攻,出其不意奪下天險,就可以擒獲敵人。”於是將軍隊分為五哨三路攻入,招募當地人士作為嚮導。首次攻奪井腦,敵賊全部上來爭奪險要。官軍奮擊,大破敵賊,追趕到莎草嶺,燒燬安陽的諸多巢
。山東副使牛鸞由潞城攻入,攻破敵賊李莊泉。當天晚上,河南副使翟瓚搗毀陳卿巢
,陳卿敗走。翟瓚追趕到欒莊山又打敗敵人,又在神河打敗敵人。山西僉事陳大綱也多次威迫敵人,先後俘虜敵軍二千三百多人。從進兵到搜滅賊巢,共二十九
。捷報傳來,皇帝準備大賞,派遣給事中夏言前往核實,尚未報告結果時,河南發生大饑荒,潘壎沒有及時救濟饑民,但河南知府範。。沒有等到報告批下來,就開倉發糧,黎民
德而歌頌他。但對潘壎的怨聲大起,
言傳到宮中。皇帝深切責罰巡撫、巡按隱瞞災情。潘壎惶恐地承認自己有罪,並且歸罪於範。。,於是被給事中蔡經等人所彈劾。皇帝下詔罷除潘壎,永不敍用。夏言核實上次平息叛賊的功勞時,潘壎功居首位。桂萼討厭他,只賜銀幣。潘壎八十七歲時去世。
歐陽重,字子重,廬陵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殿試對策,多次詆譭政事的過錯。授官刑部主事。劉瑾的哥哥死後,百官前往弔祭,而歐陽重不去。張鋭、錢寧掌管廠衞,連續製造。。紳案件,歐陽重都與他們力爭。張鋭等假借其他的事牽連歐陽重入獄,後來贖罪復職,但仍停了他的薪俸。再遷郎中。歷任四川、雲南提督副使。調任浙江按察使,但未上任。
嘉靖六年(1527)天拜官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正逢尋甸土酋安銓、鳳朝文造反,朝廷謀議認為歐陽重
悉滇事,於是改派雲南。開始,武定土知府鳳詔母子因故被留在雲南,鳳朝文欺騙他的部眾,説鳳詔已被殺戮,軍官准備全部消滅他的部黨,所以諸蠻都跟從鳳朝文作亂,圍攻會城。歐陽重督兵將他們擊敗,並且派遣鳳詔母子返回故地。他的部黨
到驚愕,都回歸鳳詔。鳳朝文無計可施,橫渡普渡河逃走。追兵趕到,將他殲滅。安銓逃到尋甸老巢。官軍攻破他的堡壘,捉住安銓,叛賊被全部平息。於是解散其黨二萬人,將尋甸府遷到鳳梧山下,又設守禦千户所。歐陽重將功勞推給前任撫臣付習,付習因此而提高官員品級,其子也被任命官職。緬甸、木邦、隴川、孟密、孟養諸酋相互仇殺,並各方之間相互攻訐,奏於朝廷,朝廷命令歐陽重等人去勘察核實。遣派參政王汝舟、知府嚴時泰等人走遍諸蠻,曉諭以禍福。蠻人都返回侵地,向朝廷進貢如常。歐陽重列出善後的數件事,向皇上報告,得到了批准,皇帝賜璽書褒獎。歐陽重於是進行撫卹創殘、救濟貧乏、減輕徭賦、規劃鹽鐵商税、住宅耕田諸項事務。黎民皆稱便利。
雲南每年進貢黃金千兩,耗費不可計算。大理太和蒼山出產奇石,鎮守中官遣軍匠採掘攻鑿。山崩潰,壓死人員無數。歐陽重均上疏請求罷去,無益費用因此大量節省。
在這個時候,鎮守太監杜唐、黔國公沐紹勳相互勾結為獲利,地方長吏不敢過問,羣盜由此而起。歐陽重上疏説,羣盜大都是杜唐、紹勳的莊户,請追究主事者。又奏説紹勳任用千户何經廣為招誘姦人,搶奪民產;杜唐役使佔用官軍,每年取得財產數以萬計。因而極力言説鎮守中官應當革除。皇帝很採納他的建議,頻頻下詔書告誡紹勳,下令杜唐回到京城等待勘察。二人既恐懼又憤怒,派遣人巴結張璁,請求罷去歐陽重官職。正巧歐陽重奉命清查軍隊中冒名頂替弊端,都司很久沒有得到結果,供給軍餉拖期。杜唐等人於是慫恿六衞軍在軍隊喧譁。巡按御史劉臬聽到後,彈劾歐陽重和杜唐、紹勳處置失當。張璁從中做主,解除歐陽重的職務,責罰劉臬結黨庇護,調到地方任職,不問杜唐、紹勳之罪。都給事中夏言等人抗章説“:因軍士喧譁加罪撫、按,紀綱怎麼樣?況且歐陽重是奉詔行事並非生事。劉臬説杜唐、紹勳的罪與歐陽重等同,現在的處分失宜,無以服天下。近年來士卒驕悍,互相效法成風,大都以月糧為藉口。如甘肅、大同、福州、保定,事變屢次出現。錯過今天不治,他
當事之臣用這來作為藉口,專門從事姑息寬大,誰肯為陛下效力呢?希望寬恕二臣,以全朝廷的體統。”皇帝惱怒,削去夏言等人的俸祿。
歐陽重被罷官後在回家的路上,聽到御史王化告他是桂萼的同黨,他不勝憤怒,抗疏陳辯,請求任用被“大禮”大獄貶逐的諸臣,而自己乞求革除職務。又説自己得紹勳所派遣百户丁鎮的私人信件,知道紹勳行賄張璁,乞求張璁遮蓋保護他,張璁佞,不應該讓他留在皇上的左右。張璁上疏為自己辯護。皇帝因歐陽重失職怨望,貶他為百姓。歐陽重認為劉臬被貶,夏言等人被剝奪俸祿,都是因為他自己牽累他們的,又上疏乞求加重處罰代言官之罪。皇帝更加惱怒,因已經除名,而置之不問。歐陽重回家居住二十多年,言官多次推薦,終於沒有再被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