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8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輕易撼動的。
劉金鐘本人也這樣認為。
但他現在都快煩透了,林景的行為還是造成了不小影響的,金幕獎剛剛恢復一點的名聲,這下又down到了谷底。
金幕獎並不是外界想象的那麼有恃無恐,對一個業內權威獎項來說,公信力的丟失是致命的。無論背後有多少資本,都無法挽回。
在劉金鐘看來,林景的行為本就是損人不利己。
太不能理解了。搭上自己的前途搞壞金幕獎的名聲,對他到底有什麼好處?
一上午時間,劉金鐘已經接到了三個影視公司老闆的電話,問他打算如何解決這件事。
到下午,他和合作的幾位大佬全部通過氣,定下了初步的分工。
大佬們負責把林景打壓下去,壓到他徹底沒了脾氣,再也跳不起來。
劉金鐘負責想辦法恢復金幕獎的公信力。
其中,有過對付林景經驗的江雲畫,好心向他提出了建議。
第一,林景粉絲太多,國民好度極高,要想對付他,必須先往他名聲上潑盆髒水。但現在硬找黑點是來不及了,所以髒水潑不了,可以先潑一盆冷水。
第二,必須對林景的言論做出正面反擊,而且要避重就輕。避開對黑幕的討論,抓住“林景是個外行,不瞭解獎項評審的原則”,站在學術的制高點上,把林景打成愚蠢的鍵盤俠。
第三,金幕獎公信力下滑的問題也不只存在一天兩天了,單憑澄清不可能解決,必須另尋他法。
江雲畫的建議是當下最合適的了,劉金鐘聽完也不耽擱,立馬提筆寫了一篇回應文章。
作為一名真正的學術大佬,他對電影的研究絕對不亞於林景,更兼之筆鋒犀利、言辭巧妙、歪理一套一套扯,最後寫出來的文章竟然很有說服力。
文章裡,他先挨個分析了每個作品獲獎的理由,當然都是歪理;然後賣了一頓苦計,說評選獎項的過程有多麼不容易,許多看起來有黑幕的獎是在什麼情況下選出來的……最後隱晦地暗示,林景
本不是內行人,對電影競賽存在很大誤解,沒資格對組委會瞎bb,有本事就自己辦個電影獎啊。
這篇文章發出後,他練地找到平時合作的公關團隊,向他們定下了兩條輿論策略。
第一,針對林景硬剛金幕獎的行為,狂潑冷水,潑到粉絲都對他失去信心,覺得他這事辦得太蠢。
第二,全網帶節奏,向網友“科普”獎項評選過程多不容易、有多少需要考慮的因素,林景身為外行瞎指責,是一種又蠢又毒的行為。
公關團隊聽完,也覺得這樣引導輿論是目前最好的策略。
劉金鐘卻又猶豫了,他說:“不會起到反作用?比如越潑冷水,反而讓粉絲越心疼他?或者網友太固執,不能接受我們的‘科普’。”公關人員聽完,哈哈大笑了一番,對他說:“劉先生那麼通電影,難道沒研究過人類學和社會學嗎?”劉金鐘不理解這是什麼意思。
公關人員說:“您放心,這個社會的人類啊,對‘潛規則’的接受程度不是一般的高。”
“他們抱怨一切‘規則’,卻跪一切‘潛規則’。您說,是不是很有意思?”——所謂跪
潛規則,具體來說就是——如果一件事普遍發生,大家就會默認這是正常的。
比如林景硬剛金幕獎一定會遭到報復,損人不利己,除了一下沒有任何好處。所有人都認為,這太正常了。
這種深入人心的認知左右著他們的行為規範——換做他們,絕不會做出這麼愚蠢、魯莽的事。
事實上這無可厚非,趨利避害是所有人的本能,它是正確的、聰明的。
但在這個世界,那些曾也懷著天真、卻被現實打擊怕了的人們,過度追捧這樣的“聰明”,將趨利避害奉為至高原則,大肆褒揚謹慎者之餘,還對勇敢者冷嘲熱諷,極盡鄙夷。
那些在社會摸爬滾打過的人,一個個冷眼旁觀,用過來人的口吻嘲笑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活該!”林景有很高的人氣基礎,網友不至於嘲諷他,但會對他失去信心和熱情,拉低他的支持率。
同樣的道理是——如果一件看起來不對的事被科普是正常的,大家就會默認它是對的。
所以公關團隊在全網大肆帶節奏,向所有人科普評獎過程中的潛規則——每個獎項都有多個評選維度。比如剪輯獎,有的作品暢
好,有的作品技巧
高;再比如音樂獎,有的作曲嚴謹;有的
情真摯。評選時還要考慮新人的資歷、獎項的均勻等等……
不同的電影獎項,會因為評審口味的不同而造成極大差別。得獎的作品肯定都是好的,它們只是好在不同方面。
所以金幕獎絕不存在黑幕,而是評委的考慮太豐富太專業。林景作為外行隨意指責,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
公關團隊按照這兩條策略執行下去,很快就見到了成果。
第二條收效甚微,因為大家對金幕獎有黑幕的印象是深蒂固的,僅通過“科普”
本扭轉不過來。
但第一條產生了很大的效果。
林景紅得太扎眼,圈裡紅眼病那麼多,個個都盯著,每次他出點什麼事,都會暗中一腳。
所以潑他冷水的人太多了,不僅劉金鐘的公關團隊,許多其他的水軍組織也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