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應敬的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人的一生,至親至敬至愛的人是父母。父母對子女之愛,是盼望、是期待、是守候;父母之愛,是血親之愛、骨之愛,是無私無求、入情入境、自然超然之愛。
很久就傳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一個小夥子特別信佛,放棄了與之相依為命的母親,遠走他鄉去求佛。他經歷了千辛萬苦,經過了千山萬水,一直沒有找到他心中真正的佛。有一天,小夥子來到一座宏偉莊嚴的廟宇,廟裡的方丈是個得道的高僧。小夥子虔誠地在大師面前一跪不起,苦苦哀求大師給他指點一條見佛的道路。大師見小夥子如此痴
,長嘆了一口氣,對他說:“你從哪裡來,還回哪裡去。當你在回去的路上走到深夜,你敲門投宿的時候,如果有一個人給你開門時赤著腳,那個人就是你要尋找的佛。”小夥子欣喜若狂,多年的心願終於有了實現的希望。他告別了大師,踏上了回家找佛的道路。小夥子走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中間有許多次是半夜才看到路邊有亮燈的人家。他一次次滿懷希望地敲門,卻一次次失望地發現,那些給他開門的人沒有一個是赤著腳的。越往家裡走,小夥子越失望,眼看著就快要到自己的家了,那個赤腳的佛依然沒有蹤影。當他在一個風雨
加的後半夜終於走到自己家的門前時,他甚至沮喪得連門都沒有勁兒去敲了。他覺得自己是個大傻瓜,世界上哪裡有什麼佛啊!他又累又餓,無奈地敲響了家門。
“誰呀?”那是母親蒼老的聲音。他心頭一酸:“媽,是我,我回來了。”只聽屋裡一陣劈啪亂響,不一會兒,母親衣衫不整地開了家門,哽咽著說:“兒啊,你可回來了!”母親一邊說著,一邊把他拉進屋裡。燈光下,憔悴的母親著淚,用無限愛憐的雙手在他的臉上撫摸,淚光中分明是滿足的笑容。小夥子一低頭,驀地看到母親竟赤腳站在冰冷的地上!他突然想起了高僧的話,“撲通”一聲,跪倒在母親的腳下,淚如泉湧:“母親…”這一刻,兒子頓時大徹大悟——親情是佛,母愛是佛,父母是應敬的佛。
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在人的一生中,對自己恩情最深的莫過於父母,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是父母辛勤地養育著我們,我們的成長凝結著父母的心血,我們能長大成人離不開父母的悉心關懷、百般愛護。在父母的眼裡,兒女永遠是個小孩子。
“百歲老人常憂八十歲的兒子”只要子女活得健康、活潑、快樂和幸福,做父母的就心滿意足了。
父母,總是會為自己的孩子默默的做著很多事。儘管,他的兒女們有時不理會他們的愛,甚至有些會做一些讓他們傷心的事,但父母們總是包容,包容著兒女們所作的一切。
有這樣一個古老的故事,不一定真正發生過,但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的:母親老了,兒子嫌棄她。便背起她,要把她扔到深山裡去。一路上,母親總是折下樹枝扔在地上。兒子問;“折它幹什麼?”母親說:“怕你回去謎了路。”羔羊尚知跪,烏鴉亦求反哺。一個人如果對賦予自己生命和辛勤哺育自己長大的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孝敬,那就喪失了作為人該有的良心,喪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品質。試想一下,一個連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不愛,怎麼能指望他去愛別人呢?
俗語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爹孃,只有不孝的子女。父母的親子之愛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無私、偉大。他們可以為子女付出一切,也甘願付出一切,而且是不求回報,只求兒女平安,只盼兒女早有出頭之;父母對兒女的愛,最真誠,最無私,最直接,沒有表白,沒有猶豫,沒有吝惜,只有心中無限的牽掛。
父母對子女的愛,無私無畏,無怨無悔。可是,為人子女,我們為父母又真正做了些什麼?父母的話,我們有幾句照辦了?面對父母益蒼老的面容,我們有幾天能陪伴父母共享天倫之樂;面對工作的勞碌,我們甚至連傳統節
可能都不能回家看望一下父母!面對父母的病痛,我們有多少時間在
前盡孝?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暉。”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時,兒到底愁沒愁?人間有愛,親情是近愛,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充滿著愛,那麼,對父母之愛,又放在第幾位了呢?
“孝,德之始也”,“百善,孝為先”在親情中,父母之愛是首愛。對父母的愛,就是孝。
“孝”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西漢“以孝治天下”成就大漢盛世。古時“孝道”典範——“二十四孝”故事至今傳。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地位的《孝經》誨人久遠,對今人也大有裨益。其《開宗明義章第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天子章第二》:“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孝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士章第五》:“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三才章第七》:“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治章第八》:“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聖治章第九》:“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惟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父子之道,天
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紀孝行章第十》:“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
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唯其疾之憂”等《倫語》經典思想影響和教育著一個又一代人。孟子還把孝作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他說:“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盡心上》)即是說,天下的仁人以善養老人的孝子為依靠。他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即不只是敬養一己之父母,而且還要尊重別人的父母、所有的老人、長者;不只是慈愛自己的子女,同時也慈愛別人的子女。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天下可運於掌”如果說孔子的“孝”是在家庭生活領域進行的,是一種“家庭美德”是“修身”與“齊家”的內容,那麼,孟子則在此基礎上主張將孝推廣到社會生活領域,把它提升為一種“社會公德”把它當作“治國”、“平天下”的條件,即通過“內聖”達到“外王”一代偉人澤東始終告誡人們不應該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他每次迴歸故里,總不忘到父母的墳前祭拜,親手採集松枝,獻在父母墳前,然後深深地鞠上一躬,表達自己的思親之情。最為
人的是敬愛的朱德元帥那篇回憶母親的文章—《母親的回憶》,他說:“我愛我的母親,特別是她勤勞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他深情地說:“我應該
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鬥爭的經驗,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走上革命的道路。”為了報答母親的深恩,他不僅使母親生活上得到照顧,而且使母親看到自己的兒子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而進行英勇的鬥爭,使母親在
神上得到了莫大的安
。
當前,中國孝文化已經走進企業,走進校園,走進機關,走進社會每個需要愛的角落。2007年1月16,由中國社科院中華慈孝組委會發起的“演藝界十大孝子”評選活動,在山東舉行了最後的評選頒獎活動,演藝界人士獲“十大孝子”稱號。一些地方不再僅僅是提倡孝道,更將其作為提拔使用領導幹部的一個“硬
”制度有所體現。近
,甘肅省金昌市、山西省河津市等地相繼做出規定:提拔幹部首先看其德的表現,特別是要看其孝敬父母的表現,不孝敬父母者不予提拔使用,甚至還有被一票否決的可能。此舉引起了公眾的稱讚聲。究其原因,正是因為其有著現實針對
以及更加深遠的社會意義。
在我們生活當中,一些孝敬父母、老人的人事蹟亦有許多。湖北省孝
市孝昌縣周巷鎮雲華村的劉青枝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家庭,父親兄弟三人只有她一個子女。孃家6個老人再加上公公、婆婆,8個老人的起居生活壓在劉青枝瘦弱的肩膀上。劉青枝說:“婚後6年我一直待在孃家,那段時間
難的,幾個老人都身患疾病,要人照顧也特別花錢,種田
本不夠家裡的開銷。”然而悲劇仍然降臨到劉青枝的身上,在幾年裡,她的父親、丈夫和二兒子先後去世。經受了一次又一次打擊,但艱辛的生活還得繼續。劉青枝冬天種油菜夏天種稻子,維持家裡的基本開支;她侍候3位老人,問寒問暖,帶老人看病;她還得照顧兩個在上學的孩子,擠出孩子的生活費。悽苦、付出、忍耐勾勒出了她的生命體驗…
此外,還有揹著媽媽上學打工為其治病的長沙孝子劉茜華,捐腎救母的山東孝子田世國,侍奉癱瘓在20多年的“植物人”父親,創造醫學護理史上奇蹟的大連孝子王希海。他們的盡孝事蹟
動了中國,
動了人類…
“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父母到了要子女孝敬的時候,已經步入老齡。此時,他們生活上、神上越來越需要子女孝敬,而且這種孝敬主要在親情,而非全都可用金錢或旁人來替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子女孝敬父母的機會也就逐漸減少。商機之類錯過了還有再來的希望,而失去父母健在的孝敬機會,那是真正的“時不再來”有一首歌寫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你們為撫養兒女遭了多少罪。頭髮白了不會再變黑,皺紋添了不會再消退。起過多少早,貪過多少黑,你們為培養兒女多少心力被
碎。眼睛花了,走路已駝背,牙齒掉了,說話常瑣碎。常言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直到我們有了兒女才能真正的體會。換一杯茶水,鋪一下
被,問一問飯菜合不合口味。父母如今到了這個年歲,健康長壽多少錢也買不回…